在清朝末年的广西,流传有“昔有文三苏,今有武三苏”的说法。
“文三苏”,自然是指宋朝的三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
至于“武三苏”,不了解晚清历史的人是不大会知道的。
这“武三苏”说的是广西永安(今蒙山县)的“一门三提督”:苏元璋、苏元春、苏元瑞。
“武三苏”中,苏元春名气最大。
苏元春是清代广西三位两任广西提督之一,任期长19年,仅次于冯子材(21年),且与冯子材一起参加著名的中法镇南关(今友谊关)战役,战后主持国防建设而名垂青史。
永安原本只是广西的一个普通县城,却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而驰名一时。
“永安封王”乃是太平天国史一重大事件。
苏元春的父亲苏保德在太平军到来前任永安州团总,太平军一来,成了冤死之鬼,惨遭杀害。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时年只有12岁的苏元春和兄长苏元璋、堂弟苏元瑞就此站在了太平军的对立面,亡命江湖,后来辗转投入了湘军。
苏元春此人,少大老成,天赋异禀,《清史稿》称:“元春躯干雄硕,不治生产,然轻财好士,能得人死力。”
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苏元春累擢为参将。后率部镇压贵州苗民,官至提督。
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在越南北圻陆路战场上一败再败,广西巡抚徐延旭被革职,清廷命湖南巡抚潘鼎新接任。
年4月,苏元春统名防军奉命开赴广西,出关援越抗法;6月,被任命为广西提督,统领在越南北圻的桂军。
在越期间,苏元春不畏强敌,先后在尼村、纸作社伏击法军。
但是,年2月,法军进占越南北圻重镇谅山,潘鼎新不战自溃。
苏元春进退失据,只得率军退回凭祥。
在此背景下,清廷命原广西提督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苏元春负责协助主帅冯子材指挥战斗。
冯子材不愧为世之良将,其抬棺出征,与苏元春等将士一道,众志成城,在镇南关大战法军,血战两昼夜,取得完胜。并乘胜南下追击,如风扫残云,连战皆捷,攻克文渊、谅山诸城,取得了近代中国抗击列强入侵战争中最重大的胜利。
苏元春因功晋封三等轻车都尉及额尔德额巴图鲁称号。后加衔两级,并获赏太子少保、二等轻车都尉。
中法战争结束,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为防备法国侵略者再度入侵,清政府命苏元春以广西提督兼任广西边防督办。
为加强战备,清政府特意拨款三万两,要苏元春加固边防设施。
老实说,这三万两银子根本添置不了几门大炮。
苏元春于是将这笔钱别置他用,另建了几排生活设施齐全的营房,然后鼓励边防官兵将亲属接来同住。
苏元春的想法是,这么一来,既可使亲人团聚,又能解决边疆开发所需劳动力问题。
安置好将士家属,苏元春再次上奏请示拨款,说要加固边塞。
但清廷漠不关心,只是象征性地拨了一点。
苏元春请示再请示,钱还是没要到多少。
苏元春只好开动脑子,“殚虑经营,不遗余力”,在南疆开煤矿,增强边疆经济实力。加强对汛督办工作,开辟贸易市场,以促进商品经济流通。
此外,苏元春又以龙州为中心,沿边境线修筑军用道路,并疏浚明江,通过官商合股形式组建邕龙车渡公司(旋更名“邕龙利济局”),保障军用物资运输畅通,同时创办制造局、火药局、军装局等,就地加工,以解决边防军需,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济上有了创收,苏元春又带头捐银,捐俸节支,一点点修复被法军轰毁的镇南关,之后又修水口、平而两关,以振国门。
不知不觉,时间过了15年,苏元春居然在千里边境线上修建座炮台和碉台、处关隘、66个关卡,构成庞大宏伟的军事防御体系,有“乌鸦飞不过,老鼠钻不进”之称。
苏元春进口的门大炮属于19世纪最先进的大炮,为德国克虏伯制造的毫米口径的大开花巨炮,可以轰击从各个方向来犯的敌人。
边防防御工程已固若金汤,法帝侵略者自然不敢越雷池一步。
进口德国的克鲁伯大炮就因为没有发生战争而发过一发炮弹。
就因为15年来未发一炮,清政府认为苏元春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白白耗费了民财、国财。
苏元春后来还遭到了“克扣军饷,纵兵殃民”的弹劾。
年,占领了越南的法国不敢打广西的主意,转而把目光移向广东,要强行“租借”广州湾(今广东湛江港)。
法国人深谋远虑,志在必得。
这时候,若要拒绝法国人,就剩下开战一途。
清政府自然不敢开战,火速任命苏元春为钦差大臣,推他到广州顶缸,与法国谈判。
最终,广州湾被强行租借,“背锅侠”苏元春从此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苏元春晚景凄惨,先是被革职入狱,被定死罪,后改为发配新疆充军,年6月13日病逝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终年64岁。。
现在,苏元春构建在今北海、防城、东兴、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市县沿边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南疆小长城”,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