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壮美广西激扬奋进力量广西日报

本报记者凌聪

1月8日,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部署下,全区“新春走基层”活动正式启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广大编辑记者深入基层,增强脚力、历练眼力、运用脑力、调动笔力,聚焦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主题,推出弘扬先进、激励斗志、鼓舞干劲的精品力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奋进、壮美、温暖的广西。

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组组感人的镜头……区直主要新闻单位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讲好广西抗击疫情故事,为全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奋进力量。

访民情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区直主要新闻单位编辑记者分赴全区14个设区市,以“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为主线,走边关、进社区、访农家,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反映我区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巨大成效。

农历小年,广西日报记者徐顺东走访靖西市锦绣古镇,被扶贫车间里精致的绣球吸引。看着三角梭形瓣体在绣娘巧手中变成一个个精美绣球,记者寻根问底,捕捉到当地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打造扶贫车间助力绣球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信息。结合精准扶贫、传承民间工艺、易地扶贫搬迁等内容,他采写《靖西“绣娘”动能足》的报道,在广西日报头版刊发。

发掘好故事需要“有心人”。当代广西杂志社记者王海波深入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大冲屯采访时,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屯里既有毅然辞掉“铁饭碗”到广东闯荡的年轻姑娘,也有从广东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这“一出一返”之间,折射出瑶乡硬件条件的改善,更反映出贫困群众从“等靠要”到主动致富的喜人转变。记者迅速梳理思路采写稿件,讲述瑶族同胞脱贫不仅有“门路”,还打开“思路”的故事。

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岑洞村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带,多年前,因交通闭塞,人多地少,一些村民到周边村寨偷牛养家糊口,岑洞村因此被称为“偷牛村”。近年来,得益于精准脱贫好政策,岑洞村村民改掉陋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仅甩掉了贫困村的“穷帽子”,还把村庄变成“养牛大村”。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刘红明、陈娟、苏晖经过细致、认真采访,采写出报道《“偷牛村”摘帽记》。

民间小故事蕴含“大启示”。“柚子树发了‘新芽’,我就闲下来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老人吴俊鸿的一句话,引起了广西日报记者韦鹏雁的注意。经过深入采访和了解,记者写出了《罗城金玉柚发了“新芽”》的报道,总结罗城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发展种植业带动近8万名贫困群众增收的好经验。

担使命

战“疫”一线凝聚力量

春节期间,广大新闻工作者留下一串串“逆行”的脚印,他们深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报道全区各地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在疫情防控宣传和舆论引导中发挥积极作用,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大年初二,广西日报记者杨波来到新冠肺医院——医院,走访隔离病区,采写《为生命站岗》的报道。此前一天,南宁市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医院里摆放的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杨波说:“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令人敬佩,希望大家为他们加油鼓劲,唱响共战疫情的‘同心曲’。”

探年的习俗流传已久,群众思想基础根深蒂固。“减少走动、抵抗疫情”的宣传倡议在农村是否可以执行?带着疑问,广西日报记者周映通过大量采访,了解到桂平市江口镇党委政府多举措引导群众不探年、不聚众、少出门,并获得广泛支持的做法。她很快采写出《我们今年不探年!》的稿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广西广播电视台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和注意事项,并推出“新春走基层”《36小时抢建武昌“医院”背后的故事抗“疫”一线的逆行者》等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xixzx.com/jxxfj/174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