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朝鲜战争报道开篇之五李庄率人民日报

-11-:47·时讯时播

原创观潮钱江钱江说当代史今天

本文作者语音导读:什么样的人民日报代表队音频:00:00/00:59

这支记者分队中的李庄、谭文瑞,后来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陆超祺任副总编辑,姚力文任刘少奇秘书,田流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林韦曾任早期的人民日报编委,都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负责人。唯独对张荣安了解很少,希望识认者赐教。

长津湖畔的中国志愿军烈士墓王莉摄

为获得本报独家报道,也为使本报记者经受现代化战争的洗礼,范长江、邓拓决定,组成“记者团”于12月间进入朝鲜采访。李庄再次入朝采访,并担任记者团团长,记者团成员有:田流、林韦、姚力文、张荣安、谭文瑞共6人向朝鲜战场进发。

他们于年的12月1日离开北京。几天后来到沈阳的时候,他们为每人配备了一个睡袋,结果在跨过鸭绿江后很派了用场。

他们一到鸭绿江边,就展开了紧张的采访。

这时,朝鲜战场上的第2次战役已经结束,美韩军已被打退到三八线以南。然而在朝鲜战场的东线长津湖战斗中,志愿军九兵团遭受了严重伤亡,其中大部分伤员为冻伤,伤员们陆续输运回国治疗。人民日报记者团到达中朝边境后,立即来到护送人员和轻伤员中展开采访。

记者团成员写出的第1篇报道,是李庄的字通讯《战斗在长津湖畔》,发表在年12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一版上。

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1版刊登李庄的《战斗在长津湖》

李庄在通讯中记述了在长津湖战斗中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几个片段,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带有对整个战局的推断:”现在朝鲜战线逐步南移,如果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不撤出朝鲜,则比较暖和的南方,将更有利于我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作战。”

12月18日,同样位置上刊登了(张)荣安、(陆)超祺采写的《朝鲜人民热爱我国人民志愿军》。12月20日1版刊登了谭文瑞《解放后的平壤》和李庄《复仇的火焰》2篇稿件。12月21日1版刊登谭文瑞《惨败的美军》。

李庄的女儿李东东在父亲辞世后编辑李庄朝鲜战地文稿的时候,认真梳理,判断在此期间李庄曾短暂入朝,至少是到过鸭绿江对岸的新义州。此后他曾返回北京向报社领导汇报工作,然后再次出发,第三次进入朝鲜。李庄晚年在回忆录中就是这样表述的。

李庄率领人民日报记者团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是在年的12月30日。

进入朝鲜时,这支记者队伍中又增加了一个记者陆超祺。他的加入带有一些偶然因素。

原来,这支记者分队在中朝边境驻留准备入朝的时候,总编辑邓拓对记者分队的采访有所想法,手书一信,决定派遣陆超褀前往丹东送达。

来到邓拓办公室取信的时候,陆超褀大着胆子问邓拓:“送信以后,能不能让我也一起到朝鲜战场采访?”

没想到邓拓当即答应:“可以。”就这样机会降临,陆超褀来到鸭绿江边编入李庄率领的记者分队。

陆超祺,摄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陆超祺(-)出生在广西宾阳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父亲兼做一点小买卖,有些收入供陆超祺上学到高中。

年,侵华日军第二次进攻广西,陆超祺家乡被占领。正上高三的他在逃难的路上,得知国民政府发出“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即在广西靖西县参加国民党军,编入第师,因为有高中学历,到营部当文书。

年8月,日本投降了,师开到东北,接收沈阳。到年秋天,北京大学到沈阳招生。陆超祺在那里考上了北大先修班,即来到北平。到北平已是年年底,这时又得知,现役军人入学可以直接上本科。他选择了历史系。

在北大,陆超祺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接触许多中共地下党同学。年初,由同学岳麟章介绍,他在北大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陆超祺和同学侯建儒被选调到人民日报当记者,李庄是他们部门领导。

年6月底,朝鲜战争爆发,李庄在7月里发出去朝鲜,几天以后7月20日就在《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采写的文章《走在民主朝鲜的土地上》。这天,范长江很兴奋地拿着报纸,找来所有的记者开会。范长江情绪饱满地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记者吗?看看李庄的报道,这就是新闻记者,就是看到了什么人们关心的事情,就马上采访,写成新闻,用最快的速度发报社。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记者。”

陆超祺参加了李庄带领的朝鲜战场采访团,心情非常激动。(年8月访问陆超祺的记录,并引自他提供的文字材料)

年元旦那天晚上,人民日报记者团,加上助手共9个人,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的时候翻身都困难,李庄回忆:”大家默默地躺着,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这时谭文瑞拿出了一瓶白兰地酒,受到大家欢迎,轮着每人几口,把这瓶酒喝下去了。

进入朝鲜以后,他们白天隐蔽休息,夜间行军赶路,于1月4日赶到志愿军政治部,住进一个巨大的山洞。

人民日报记者团受到志愿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李唯一的接待。他们在志愿军政治部了解到,新华社已在志愿军总部建立了完整的报道体系,为避免重叠报道,李庄决定分组采访。

记者团进行分工,李庄和陆超祺前往汉城前线,姚力文也到前线随作战部队采访。田流和张荣安采访志愿军后勤、医疗分部,林韦去采访朝鲜人民军,谭文瑞的英语好,让他去采访美军战俘营。

李庄率领的这支入朝采访记者团,各自身手不凡。范长江、邓拓挑选出这样一支“代表队”奔赴战场,称得上慧眼独具。这支“人民日报代表队”的其成员有必要分别介绍:

田流和夫人徐兑(也是人民日报知名记者)摄于年

田流(-),原名张丙蔚,河北完县人。年投身革命,次年入党,因勤奋好学被送入根据地创办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年毕业,先后担任晋察冀青年联合救国会训练部长,灵寿县抗联会宣传部长。年春天,他被邓拓领导的《晋察冀日报》编辑部看中,调入报社当记者,从这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年夏天,他成为《人民日报》记者。他记忆力特强,能够清晰记忆采访对象所述内容,而且文笔传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他长于采写农村人物通讯,成为知名记者,有《田流散文特写集》、《我这样做记者》等著作传世。

林韦,年和女儿李银河(左)、邻家女孩(前排林韦怀抱中)摄于北京。后来,女儿李银河成为著名社会学者。

林韦(—),原名陈有明,出生于山西沁县端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亡,留下4个儿女,林韦是最小的,靠大哥陈春明种地做工支撑家庭,两个姐姐年纪小小就下地干活了。林韦从小就聪明,大哥决心供他上学,日子非常辛劳。

林韦读书成绩优异,升学考试后被几个同时学校录取,他选择了不交学费的太原师范学校。年,林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

抗战随即爆发,林韦投奔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年11月入党。林韦富有音乐天赋,当时来自朝鲜的作曲家郑律成也在抗大,他是《八路军军歌》(后来改名为《解放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在抗大,郑律成与林韦合作了多首歌曲。《郑律成作曲集》中有3首歌是林韦作词,郑律成谱曲的,其中的《黎明曲》在抗战中流传很广。

年,林韦离开延安到华北敌后根据地工作,进入太行山区,先后任昔阳县委宣传部长、太行区党委宣传干事等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他和抗大同学李克林恋爱了,结成夫妻。

年5月,林韦和李克林参加创办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成为编辑,由此开始新闻人生。林韦思想深邃,感情丰富,对经济理论思考精深。20世纪50年代,林韦曾任人民日报理论部、农村部主任,担任过报社编委会委员。“文革”之后,林韦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拥护和宣传者,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积极推动者。

姚力文,年在朝鲜采访时和一位朝鲜少年。

姚力文(—)原名姚一鹤,农历寅年寅月寅日(年4月26日)出生在泉城济南。追溯家世,他的曾祖父曾为清朝翰林,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高级幕僚,经李鸿章保举治理黄河。后因黄河决口受到问责,虽经李鸿章力保不死,但家族由此败落。

尽管家道式微,姚家仍是当地有名的乡绅世家。抗战爆发后,这个家族先后有十几人投身革命,又被称为“革命之家”。

姚力文出生后全家迁至金乡县城。母亲和父亲相继病故,姚力文由继母一手抚养长大。

姚力文自幼聪颖,喜爱数学,上小学一年级时就把4年初小的算数课学完了,因此9岁到济宁报考山东省立第七中学,因数学出色加分被录取。但家人都觉得孩子太小不宜远离家庭,他又回到家中读书。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金乡农村成为八路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年8月,15岁的姚力文进了中共主办的湖西抗日民主中学,于次年16岁时入党。

年底,日军对鲁西发动“梳篦式”大扫荡,在曹县“吕楼村惨案”中杀害了百余名抗日民众。得知惨案消息,姚力文怀着满腔悲愤,一挥而就写成《凄厉的吼声》,记述日军暴行,抒发抗日情怀,发表在年10月边区的文学刊物《平原文艺》上。

富有感情色彩的文章感动了一位边区政府干部,读过文章即来寻找作者。看到姚力文还是一个小青年,十分惊讶,当场询问他是否愿意到报社工作?得到肯定答复后,姚力文即被调到行署文教科,两个月后调到《冀鲁豫日报》当编辑。他当年采写的山东阳谷、寿张县土改后新景象的《拥军桥》,受到刘邓大军副政委张际春的表扬。

年11月,姚力文调入人民日报当记者。此次前往朝鲜,虽然只有22岁,却已经久经战阵,是富有经验的军事记者了。

张荣安,早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根据地从事报纸工作,曾是太行《新华日报》编辑,解放战争中到邯郸广播电台任编辑,年1月到人民日报担任记者。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几十篇报道。年曾任人民日报图书馆馆长。他在20世纪50年代调往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再后来,他到山东工作。张荣安的照片缺失,对他的经历所知亦不足,希望知者赐教。

这支7人队伍中,李庄和谭文瑞后来先后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陆超祺任副总编辑。林韦是这支记者分队中参加革命最早,经历丰富,后来在改革开放年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参加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工作会议。

姚力文归国后于年起担任刘少奇秘书。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了磨难。文革后根据他本人意愿,他回到人民日报,主持农村部工作。他积极宣传农村改革,以采访走得勤,写得多,在农村改革报道中立意深刻受到同行的敬重。同时,他还是中共党史文献专家,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组组长。

田流后来担任记者部主任、《报告文学》杂志主编,是知名记者和作家。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xixzx.com/jxxfj/157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