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当然讲求传承有序,秀峰书院到了晚清虽然衰落了下来,而当马丕瑶任广西巡抚时,他有精力没有用在恢复秀峰书院上,但他却根据当地的情形,在秀峰书院内建造起了广西第一家官书局——桂垣书局。而秀峰书院内的藏书楼,也被马丕瑶划拨给桂垣书局使用,余群在《马丕瑶与桂垣书局》一文中说:“马丕瑶即以省城桂林秀峰书院西斋为局址,创办了广西最早的官书局——桂垣书局,又叫桂林书局。书局三进五间,依次为书局、读书堂与藏书楼。马丕瑶在桂林独秀峰麓书院建造桂垣书局藏书楼,是因为独秀峰当时是清代桂林教育和文化场所最集中之地,也是桂林城四通八达的交通中心,且环境幽静,适宜读书学习。”
余群认为,马丕瑶是另建了一座桂垣书局藏书楼。但以我的猜测,那时的秀峰书院藏书楼已然成了规模,且建造的时间并不长,故而桂垣书局内的藏书楼应当就是秀峰书院藏书楼。
终于看到了独秀峰
关于马丕瑶的经历,及其开办书局的目的,王秀业主编的《安阳名人简介》中说:“马丕瑶(-),字玉山,清末安阳蒋村人。同治元年()登进士。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光绪十年()升冀中道员,十一年()署山西按察使,旋署布政使。十三年()二月授贵族按察使,寻署布政使,八月迁广西布政使。马丕瑶到任后,‘力除积弊,库款积数十万,向未有也。’十五年()八月授广西巡抚,‘奏开书局,刊刻经籍,并行取各省局本百余种,分颁各县’,使士民,‘读书明理’,并革除弊政,‘以广登进’,他印发《蚕桑实济》和《蚕桑提要》等书,倡办蚕桑,教民缫织,并奏免其税,使‘民间蚕事大起’。据光绪十七年()的统计,广西栽种桑树已达2.76多亿株,产丝20.6万余斤,织绸余匹。”
独秀峰下的刻石
看来,马丕瑶虽然是河南安阳人,但他在广西巡抚任上做了很多好事。最重要者是他通过开办书局,来刊刻实用之书,教当地的农民种桑养蚕,以此来发家致富。然而对于书局的开办,余群则认为:“年(清光绪十三年)广西巡抚沈秉成深感广西文化教育落后,曾经创议开设广西书局,但因其调任他省,开设书局之事搁置。”
宋颜公读书岩
既然是前任搁置的事情,但马丕瑶认为有价值,所以他依然要将其办起来,于是,他在光绪十五年十一月给皇帝写了奏章:“广西人文夙盛……兵燹后,人士流离,旧书悉毁,旧刊片板无存,寒畯远购无力。每届考试,不过零星书板,或舛错模糊,或洋板缩本,难资诵读。且多系时艺讲章,无以为稽古培才之助,以至流风日下,俗尚嚣离。即间有刊布各种,或行或辍,究未能推广流传。……拟在省城开一书局,刊六经读本,续刊有关实学诸书。”(《光绪朝东华录》)
经过了战争,使得广西一地的藏书和书版都有很大的损失,即使能够看到一些书籍,大多也有很多的错漏,同时马丕瑶讲到当地已经流行“洋板缩本”,这应当指的是石印的小字本之书。马丕瑶认为这样的书,字太小,无法用于学习,所以他准备在省城桂林开办书局。这件事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于是桂垣书局就开办了起来。
原来这里还叫“独秀社”
关于桂垣书局的印书情况,以及这些书的流布,余群在《马丕瑶与桂垣书局》一文中,总结了《光绪朝东华续录》中的所载:“年10月(光绪十五年九月),继任广西巡抚马丕瑶以‘广西素称瘠苦’,‘俗悍民贫’,非教养兼施,不能挽回‘敝习’上奏清廷,提出‘将欲力挽颓风,必先广储经籍,拟将省城开书局’,‘以培本源’。并‘刊六经读本,续刊有关实学诸书,请令江南、浙江、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六省,将其书局所印经、史各书及陈宏谋《五种遗规》等,每种多印十部,以九部分发梧州、浔州、柳州、南宁、太平、泗城、百色、郁林、归顺各府、厅、州书院,俾士子借阅,以一部存省局为择刊式样。其书款由各该省报销。将来仿印后,发各府、厅、州、县出售,以散布城乡。’”
石刻文保牌
除此之外,余群一文中还提到,马丕瑶在广西其他一些市、县也建有官书局:“马丕瑶又在广西浔州(今广西桂平市)、柳州、梧州、南宁、太平、泗城(今广西凌云县)、百色、郁林(今广西玉林市)、归顺(今广西靖西县)等府、厅、州各设立了官书局,每个官书局均建书楼,楼上藏书,楼下阅览。同时马丕瑶上疏朝廷,请求一些藏书较多的省份支援一部分书籍,也得到允准。此后,东南各省所送书籍便陆续运到。马丕瑶在广西筹办蚕桑、机坊之时,他四处寻访蚕桑之书,将所觅《蚕桑实济》、《蚕桑提要》等,刊印数千册,也通过官书局分发到广西各地。”如此开办书局分号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可见,这位马丕瑶为广西一地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巍峨
此次的桂林寻访,得到了徐俊霞老师的大力帮助。徐老师乃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设计师,当我提到秀峰书院时,她帮我查了一些材料,而后告诉我,书院就位于他们社隔壁的王城之内。她所说的“王城”,就是著名的靖江王府,于是跟随她走入了王府的院内。
而今的王府乃是广西师大的旧校区,可是王府内的中心位置,已经被人承包下来,变成了旅游景点。我等二人在这个景区内寻找秀峰书院,保安当然不能放行,好在徐老师找了熟人,我等方穿过景区,来到了另一侧的一栋二层楼前。这栋楼从外观看,乃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门口挂着秀峰书院的铭牌,但我觉得这跟老的秀峰书院没有太大关系,于是走进楼内,准备打听“为何此处亦称秀峰书院”,可惜在楼道内转了两圈,都未曾遇到任何工作人员。
前行的道路被拦了起来
按照《广西大百科全书》上的说法,秀峰书院建于叠彩山和独秀峰之间,而邓洪波在文章中说得更明确——“背靠叠彩山,面对独秀峰”,于是我向徐老师提议前往此处一探。而后沿着院中之路,一直向后穿行。这其间路过了福泉井,看到了不少开心的游客,同时我听到国学堂内传出了阵阵的锣鼓之声,徐俊霞说这正是其社在排练三十周年社庆汇报演出。于是走到里面观看一番,那份欢快也带动了我的心情。在国学堂的平台上还看到了孙中山驻节处遗址碑。
原来在制作拓片
一路前行,来到了独秀峰前。这座山峰处在靖江王府的最后端,该峰命名为“独秀”,确实是传神,因为乃是在一片平地上拔地而起者,看上去颇为巍峨。按照资料的记载,该峰的高度不过百米,可是我看上去却远比资料记载要高大许多。这座山的下方有着许多的磨崖刻石,在其侧旁则有一个扁形的山洞,洞口刻着“宋颜公读书岩”。
颜公乃是指南朝刘宋时期的颜延之,此人在当朝颇受武帝刘裕的倚重,为此遭人嫉妒。刘裕驾崩后,颜延之被贬到了这偏远之处,而当时他来到桂林的办事机构就处在这独秀峰之下。据说此峰的得名就是来自颜延之所写的一句诗——“未若独秀者,峨峨浮邑间”,据说他常在这个山洞内读书,所以被称之为“读书岩”。
远眺
然桂林一地最响亮的称呼乃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原本是一句诗,对于这句诗的来由,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句诗是出自南宋范成大,然而在范的著作中却找不到这句诗。还有人说这句诗是出自南宋李曾伯,然而李所写的原句是“桂林山川甲天下”,显然跟这个名句差了一个字。据说,最终确定出名句的时间,已经到了年,当时桂林市文物部门清理独秀峰的刻石,无意间在这些刻石上找到了一首诗,其中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而这首诗的作者乃是宋朝的王正功。为了纪念这个发现,有关部门特意在旁边立了一块说明牌。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处介绍牌
而今的独秀峰已经搭起了脚手架,徐俊霞告诉我,这是当地部门用传统的捶拓方式在制作这些刻石的拓片。原本独秀峰下面有环路可以围着此峰转一圈,现在却因这些脚手架而使得一半的道路被封闭了起来,徐俊霞带着我在独秀峰附近边走边看,我却未能找到跟桂垣书局有关的任何文字介绍。看来,靖江王府之名以及独秀峰的秀美,足以让这里吸引来大量的游客,而桂垣书局之名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图文|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