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贺岁闹新春,大街小巷喜洋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也是中国最盛大,
最热闹的狂欢节!
说到过年,百色靖西可以说是非常热闹的哦~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里,靖西人过年有着怎样的习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1:包大粽子壮族人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逢”是靖西壮话,即粽子,壮家人过年包粽子,象征着团结和睦、甜蜜、吉祥等意蕴。
“逢咩”(母粽)是粽粑里最大的一个,这种“巨无霸”大粽形状如同鼓鼓囊囊的枕头,用绿豆或竹豆猪肉做馅。春节快到了,靖西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刷粽叶、泡糯米、割猪肉、调佐料,准备包“逢”~
靖西粽子王▼
2:除夕大团圆年三十这天,各家都忙着炖鸡煮鸭,蒸制扣肉,制做叉烧,炸油豆腐,到了晚上,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饭,叫“压年饭”,这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意思。
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3:初一迎新当初一凌晨子时来临,各家竞相燃放烟花鞭炮,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儿孙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儿孙“封包钱”。人们以母粽、年糕、米花、果物等祭供祖先,燃上香火,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
4:初二、初三走亲戚初二开始走亲戚,送礼、贺禧,并给小孩发“封包钱”,象征纳吉接福,已婚女子皆回娘家。
5:初五备农耕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企盼通过一年的辛勤努力,获得五谷丰登。
6:初七大巡演初七,是靖西人民喜庆的节日。因为在这一天,来自全市各区及乡镇的民俗表演队将集中在体育广场,为民众献上新年的祝福及精彩的民俗表演,每年也有很多全国各地的游客专程来靖西观看这个巡演。
靖西巡演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群众自编自演贴近生活、喜闻乐见、本土历史的节目,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展现靖西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深受广大民众的青睐。以下是大巡演中比较著名的民俗展示:
扮抬阁
扮抬阁又称“飘色”。初时扮抬阁尚的人物扮像是一些汉族历史故事人物,后来渐用壮族民间传说人物,神衹人物取代。扮抬阁取义在于喜庆祈福,在于颂扬历史上和民间的忠孝节义以及众望所归的人物,扮抬阁一出行,观者如潮!
花灯
花灯是流行在化峒镇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年化峒花灯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弄锣舞
弄锣舞是居住在靖西安德镇马拔村壮族群众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示纪念先祖开辟发展马拔这个地方的功劳。弄锣舞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历史,是一种个性鲜明的地方活态文化,是靖西壮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绣球靖西绣球自古代出现以来,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广西靖西乡村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山野间对歌时,随手摘下山间花草,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而后演变成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绣球。
7:花炮节是流传在靖西一些村镇的民间习俗,“抢花炮”是群众的一种酬神祭祀活动,花炮节的进行程序大致为“迎炮”、“八宝出游”、“点炮”、“抢花炮”。8:元宵吃母棕十五元宵节,家家祭拜祖先,从初一摆放在神台祭祖先的“母粽”,当晚重煮作晚餐,叫做“开逢母”,全家老少一齐吃“母粽”,开开心心闹元宵~
整个过年在靖西,人们的欢闹声中过去了,元宵之后,人们开始满怀着家人的期望与祝福,继续新一年的努力~
如今,大家在走访拜年之余,也会选择团聚出游欢度春节。今年过年去哪儿玩?来靖西吧!除了感受这别样多彩的花样年味,还能领略那风光旖旎的奇山秀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