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拥有多姿灿烂的地方文化,除了比较出圈的”三月三”、“刘三姐”等之外,壮族织锦这项技艺和南京云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其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据典籍记载,早在汉代便有壮族地区用五色麻线织成色泽斑斓、质地厚实的“斑布”。唐宋时代,壮锦在宫廷中便有“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的美誉。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自清以来,织锦更成为壮族妇女必学的一种手艺。
壮锦的编织材料与工艺独具壮乡特点,图案具有题材多样、抽象表现、造型凝练、简洁美观、构图均衡、形象唯美、重复求变、繁中有序的艺术特点。色彩注重对比色的运用,以少色见多色,注重主色调的运用,色彩既艳丽夺目,又经久耐看。壮锦常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配以补色,整体色调搭配得当,显得斑斓绚丽,丰富统一、古艳深厚、华而不俗,这也代表着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性格。
壮锦主要用棉、麻或苎麻的股纱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以不加捻或者微捻真丝或棉彩,织造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
按照地域和织造技术的不同,传统壮锦织机的形制主要有4种,分别是忻城和宾阳的竹笼机、桂西地区的靖西织机、环江地区的环江织机以及龙州地区的龙州织机。
图案是壮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美化壮锦的作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扮演了民族文化符号化的角色,承载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生存生活状态以及宗教信仰。
壮锦基本上以几何图案为主,以具象图案为辅进行装饰。壮锦的图案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成熟的过程。清代以前的壮锦如今我们很难见到,但从历史文献中能够发现它的影子,如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器》中记载:“淡······亦出两江州洞,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清代沈日霖在《粤西琐记》中亦云:“壮妇·……而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灿然,与丝无异,可为褥,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
时至今日,壮锦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色彩、图案、样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状态,其图案不仅有几何纹,而且有代表吉祥寓意的祥云、太阳、凤凰、蝴蝶等丰富多彩的图案。期待壮锦更进一步的时代性转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