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初,靖西市水利局选派8名干部组成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其中第一书记2人、工作队员6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90后”的党员干部,成为攻坚一线的主力军和先锋队。近日,笔者走近这支脱贫攻坚工作队,听一听他们的扶贫故事。
退伍不褪色,坚守初心勇担当
寸头,笑起来有小酒窝,看上去有点“嫩”的年轻小伙,这是地州镇甘荷村驻村队员李家尚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年初,曾经在乡镇工作过,又重回乡镇脱贫攻坚一线的李家尚,对苦与乐、取与舍、得与失有了更深的理解。用他的话说:“在基层,驻村干部的奉献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虽然驻村所在地离县城仅有不到9公里,有通畅的二级油路、有私家车往返,但是李家尚更多的时候是选择坚守,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这位30出头,却有着7年党龄的年轻小伙,掏心窝地对笔者说:“如果不是有过部队服兵役的经历,恐怕很难坚持和坚守。”
村部办公条件有限,一开间的房子一堵墙分成两半,里间是个人起居,外间是办公场所。办公桌上堆积着一摞一摞扶贫材料。有些老同志不熟悉电脑,李家尚毫无怨言扛起责任,打印文字材料、输入信息,整理档案。
虽然年迈的双亲、在外地工作的爱人、年纪尚小的孩子,都让李家尚心中牵挂,但困难群众的事更让他揪心。帮扶一年多来,他帮助4户群众解决了住院报销的问题,解决了3户群众子女上学问题,为5户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还联系后援单位水利局帮扶建设新洲、下甲两个屯的人畜饮水点,并已于年年初开工。
主动请缨,“80后”女书记不让须眉
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却已有12年党龄的黄默依于年年初主动“请缨”担任第一书记。
初到村里,群众着实没看好黄默依这位“80后”女书记。“机关干部不懂农村工作,找她也是白说”“来了也是来‘镀金’的,就回去了”等闲话传到她耳中,着实给默依从头到尾浇了一盆冷水。
如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获得群众的认可成了黄默依首要解决的问题。她给自己加压上链条,决心要用两个月访遍村里的贫困户。她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或入户走访,晚上伏案写民情村情材料。大到村里产业现状、屯路巷道硬化情况,小到低保户五保户有哪家、几个小孩上学,都逐一记在她的驻村日记里,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为做好工作奠定基础。
年,黄默依和村“两委”、工作队积极争取,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生根:完成麻刊屯、排便屯等5个屯巷道硬化;新建麻利村垃圾处理终端项目;联系后盾单位靖西市市政管理局修建念峒屯垃圾池项目。建设洞利屯、布弄屯等2个屯村级亮化试点项目。目前,布弄屯农网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完善村部办公条件,价值多元的LED显示屏上墙安装。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该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将近多万元。
麻利村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加上矿区建设征用地,农业可用地相对较少,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是黄默依要解决的难题。年,她和村“两委”商议,经市里牵线搭桥,将村集体发展资金入股到禄峒镇大金村养猪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的目标。“我们村今年计划发展香椿种植亩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收入再有所突破。”黄默依信心满满地说。
引进“洋果”,拓宽脱贫奔康路
“我们这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位置偏远,要想脱贫致富,必须要转变思想……”渠洋镇新和村第一书记易健说。易健是名副其实的“90后”,和黄默依一样,他也是主动请缨担任第一书记。
新和村产业结构单一,群众思想保守,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外出务工,增收渠道单一。经过和村“两委”外出考察学习,大伙反复商议,决定先行试点,引进澳洲坚果种植。
引进新兴产业谈何容易?村里属于水库库区,地少山多。经过宣传发动,耐心细致做群众工作,终于拿下多亩土地作为种植用地。
“由于缺少技术,坚果苗刚种下几天就枯黄了。”易健介绍说,“当时真的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及时咨询专家,才知道坚果初期种植缺少定根水,容易导致枯黄。而今,多亩的坚果苗长势正旺,抽芽长叶,一派生机盎然。“我们采取订单种植、统一标准,科学管护的方式,作为村里一项富民增收支柱产业。”易健介绍说。新和的“洋果”产业也吸引周边乡镇的兄弟村前来学习取经。
(来源:右江日报作者:潘涛)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