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色降临
星星点点的灯光洒落城市
于明凤的家里不时响起织布机的声音
伴随着推梭穿梭的有序律动
一根根彩色的线交织出图案生动、色彩斑斓的壮锦~
(示意图)
5年时间,从最初的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各种传统织法,再到利用壮锦研发特色文创产品,于明凤与壮锦结下了不解之缘。让那些深藏于村寨中的传统手工技艺得以透过另一种方式呈现,而她也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人
物
简
介
主人公:于明凤
职业:就职于广西博物馆,负责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
家庭情况:父母现常住桂林老家,于明凤则定居南宁,父母经常抽空到南宁看望女儿,更在女儿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壮锦。
过去5年变化
5年前,于明凤对壮锦还是一知半解。由于工作原因让她有机会深入广西各地学习和了解壮族织锦技艺,并在此期间深深喜欢上壮锦,开始学习壮锦织法,研究壮锦文化,如今更致力于研发壮锦系列文创产品。
未来5年希望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壮锦,并通过研发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让这门流传已久的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工作调研接触壮锦技艺
壮锦何以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它的织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同的图案又有什么寓意?如果是在5年前,于明凤应该与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壮锦的了解仅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介绍,或是单纯的欣赏,并不会探究其背后的故事,更不会知道每一幅壮锦背后包含着怎样的匠心。
年,于明凤还是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主要在广西博物馆宣教部负责接待工作。那一年,来自台湾的手工艺人计划到广西各地考察调研传统手工艺品现状,作为陪同人员的于明凤由此开启了一段别具意义的旅程。
当考察团队来到靖西时,于明凤接触到了广西壮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壮锦。早在年,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便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尽管普通民众家中已经很少能见到织娘使用木制土织机的场景,但得益于靖西壮锦厂的发展,这门古老的民族技艺得以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从壮锦的悠久历史,到各种传统图案的文化底蕴,向来喜欢少数民族文化的于明凤沉浸其中,更萌生了学习织锦的念头。于是,每到中午休息时间,于明凤便会向壮锦厂里的织娘虚心讨教,并在短暂停留的一周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织锦技巧。
深入村寨探寻非遗文化
莲花、牡丹、蝴蝶纹、云纹、葫芦纹、水纹……美丽精致的壮锦图案让回到南宁的于明凤念念不忘。为了尽快熟练掌握壮锦的织法,于明凤每天结束工作之后,都会专门练习织锦1~2个小时。
得知于明凤对壮锦兴趣浓厚,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十分支持,更鼓励她多走走多看看。长期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吴伟峰曾出版发行《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织锦技艺》,深受鼓舞的于明凤也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学好织锦,还要多充实和丰富壮锦知识。
此后的时间里,于明凤踏遍了靖西、宾阳、大新、忻城、三江、贺州等地近10个乡镇的数十个村寨,探访当地的手工艺人,学习交流织锦经验,研究记录壮锦文化。于明凤的织锦技艺也因此日渐精湛,更收获了满满的情谊。
最令于明凤感动的莫过于一位住在忻城县,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织娘。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忻城壮锦曾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在漫长的岁月里,织锦已经成为老织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见证了壮锦的兴衰与落寞。
面对多次来访、真诚好学的于明凤,原本有些抗拒外人的老织娘卸下心防,欣然地把她当成孙女一般对待,更高兴地握着于明凤的手说:“我们的壮锦终于后继有人了,等我织不动了就把家里的老织机传给你。”
传承非遗研发文创产品
年,于明凤把家安在南宁,一大一小两台织布机占据房间里的主要位置,多幅从各地搜集来的手工壮锦成了这个温馨小家最具韵味的装饰品。经过3年的不间断练习,于明凤对织锦越发得心应手,还掌握了广西各地壮锦的主要织法。
每当博物馆举办大型活动,于明凤便会穿上少数民族服饰,化身温婉的织娘,向游客们展示织锦技艺,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每一种传统图案的意义和内涵。从一开始因喜欢而学习,到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壮锦得以传承和发展?于明凤也有了新的想法。
一年前,于明凤从宣教部到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任职,开始琢磨着将古老的壮锦元素运用到现代的生活用品之中,于明凤的父母成了她的忠实支持者,还会帮忙一起出主意,做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
今年9月11日,为期3天的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于明凤亲手制作的壮锦系列文创产品首次亮相,蓝牙音箱、镜子、便携药盒、钥匙扣等常见的家居用品被壮锦装饰一新,颇具巧思的精美造型和实用性受到观众的欢迎。
(示意图)
“传统手工技艺留存着手工艺人的掌心温度,也装载了他们的执着与坚持。虽然我是汉族,但我觉得每个人都能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于明凤满怀憧憬地说,未来她希望能够开设壮锦课程,并利用经过改良的小型织布机,为学校里的孩子们提供接触和学习壮锦的机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南宁晚报
编辑:罗君君周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