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泥成胎,淬炼于火,以制成器。陶艺被称为火与土的艺术。《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周易》载“神农作瓦器》。《史记.五帝本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人们把作陶的始祖归附于神话传说中的神或圣人身上,表达了人们对祖先制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龙窑?柴烧
龙窑,顾名思义,是指烧制陶器的窑炉依山傍势而建,因其形似长龙卧岗,盘附于坡地而得名。龙窑是中国江南地区原始烧制陶器的一种窑炉,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故称“古龙窑”。在广西靖西市有一个叫“凌准”的地方,也有一处“古龙窑”。凌准龙窑长约20米,大约从明末清初开始生产土陶器。《靖西县志》记载:“凌准村的陶瓷制品,始于清代,主要产品有瓦缸、瓦钵、花盆、瓦瓮和酿酒具,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还生产陶碗花盘等,合作化时期纳入集体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后则以私人搞副业的形式进行生产。”凌准生产的陶瓷,近的销往周边县区,远的销往云南、贵州等地,还曾出口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当地陶工秉承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薪火相传,已历经年历史。一窑三百年薪火不断的炉火,就是一窑延续了三百年的陶艺历史,悠远而厚重。
凌准陶器
柴烧,龙窑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古法烧制陶器时罩住陶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现今,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罩住陶胎,意味着对烧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的认可。
禄峒乡凌准街陶瓷
追求自然造化,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这正是柴烧陶艺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美丽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觉火之精灵在泥坯上留下的烙印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自然落灰釉,整体呈现出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带给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电窑或瓦斯窑所不能及的。
凌准陶艺
非大师不柴烧,柴烧茶器对工艺要求很高,没有几十年经验的师傅很难烧出好作品,而且成品率低。柴烧茶器需经过48小时以上不间断的烧制,期间不眠不休,耗费常人难以想象的物力精力,这彰显了它出身的高贵;柴烧茶器追求自然造化,崇尚朴素天然而非华丽,表现的是一种浑厚、古拙、归于本原的美,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不会重复,也正因如此但凡需要柴烧的作品,都必为精品,这都彰显了它格调的高贵;柴烧茶器须经1度的烈火历练,方能使凡胎变成瑰宝,烧制温度之高,时间之长,也使得柴烧茶器具有远红外线能量,能起到软水、柔水的作用,这彰显了它品质的高贵。
土陶
土陶,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遗存,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靖西凌准村是个广西典型的壮族村落,长期以来,村民都以制陶为主业,主要是制作原始的夹砂陶器,还生产传统土陶,制陶工序大致包括采泥、采石、舂石、抟泥、制坯、阴干、烧制等流程。生产夹砂陶器所有工具和整个工艺流程全部使用传统生产工具和纯手工制作方法,烧制所采用的龙窑柴烧技法属于人类最原始的制陶方法。广西是我国最早烧制原始夹砂陶的地区,凌准夹砂陶工艺是壮族民族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壮族的文化象征。当地陶工对传统制陶工艺的执着与坚守,饱含着对祖先的崇拜、对辉煌历史的向往,也夹杂着对传承的思考、应对变革的探求,正是这份执着让壮族传统土陶文化历久弥新得以延续,让龙窑之火三百年薪火相传不曾熄灭。
土陶不土,陶艺在人类历史上走过了一个优美的轮回。它诞生之初有浓烈的泥土风味,表现原始的生命力度:直率、纯真、淳朴,带有童年的稚气。随着机械技术的介入和贵族审美口味的钳制,它越来越走向繁缛、精巧、花哨,失去了它的天真、稚气的品格。直到当今,人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时,深深感到对大自然的疏远,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疲软、贫乏、浮躁,希望返璞归真。土陶朴实无华,摒弃矫揉造作,凌准龙窑柴烧追求自然造化,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在这里陶艺也开始向本色回归。
凌准陶瓷
愿景
民间土陶艺术作为中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形态,是华夏民族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数万年间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文化价值极其珍贵。“活化石”般的制陶技艺,承载了远古的历史信息,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工业文明进程加速的今天,曾经辉煌三百年的凌准龙窑面临衰退和消亡的困境,壮族传统夹砂陶、土陶工艺处于严峻的濒危状态。
凌准陶瓷
《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广西靖西窑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对靖西土陶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公司力求革新,结合现代陶艺理念挖掘壮族传统陶艺瑰宝,通过对当地陶工进行艺术理念和工艺技法培训,提高原有土陶生活用品的文化附加值,开发新的工艺性、观赏性土陶产品,使传统手工业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使濒临困境的壮族传统制陶工艺再现生机,让凌准龙窑炉火不灭、续写辉煌。公司力求发展,逐步扩大当地制陶产业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来源:靖西市旅发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