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经纬织就千年美天纹之页绘出壮乡画
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壮文称为“mbawlaizfax”,意为天纹之页,是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壮锦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广西壮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壮锦的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其中忻城县的织锦历史最为久远,因此,忻城又被称为“壮锦之乡”。忻城壮锦曾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清朝时忻城举人莫镇在《忻城竹枝词》中写到:“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描绘了壮锦在广西忻城发展鼎盛时的场景。
壮锦以锦为名,本就有繁荣似锦、锦上添花的寓意。壮锦织绣上的图案纹饰主要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及心中理想的祥瑞之物,代表着吉祥喜庆之意和幸福美好的愿望。壮锦上常见的图案纹饰主要有几何纹饰、动物纹饰和植物纹饰。由于织壮锦使用的丝绒纱线较粗,又受到织物经纬规律的一定限制,壮锦上的图案纹样在造型上不利于过分精细的刻划。
来宾市博物馆馆藏壮锦长1.67米,宽1.07米。以红为背景,斑斓绚丽,充满了热烈、活泼、欢腾的气氛。壮锦尽管颜色不多,却有古艳浓郁、华而不俗之感。
壮锦
壮锦上的几何纹装饰中以万字纹最为典型,图案结构严谨。万字纹即“卍”字形符号。“卍”是一个符号,来自梵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在佛教中是佛祖的心印,也是佛教相传的吉祥的标帜,唐代武则天为其定音为wn。壮锦上的“卍”字纹结构简单,不断向外延伸,多个“卍”周而复始,逐渐演变成多样的四方连续装饰符号。
壮锦中植物纹饰以花形为主,太阳花纹最为常见。花纹色彩对比强烈,生意盎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壮人认为“人从花中来,花是万物之源”。壮锦上的花纹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承载着壮族人对于生命的认识。太阳花形似太阳,花瓣如太阳的光线,整体美观大方,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壮锦中的动物纹饰大多与古老的原始信仰有关,具有丰富的象征寓意。壮锦中最为常见的动物纹饰是凤纹,图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坊间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的说法,壮族人把凤纹看作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以馆藏壮锦上的凤凰图案为例,有机地集合了各种鸟的特征于一身,以宽翅长尾的华美形象出现。从神塑形又以形传神,通过线条的曲直变化勾勒出凤凰飞动顾盼、婆娑起舞的神态。凤凰图案在造型风格上,运用了以实带虚,虚实相生的手法。头、嘴、眼、冠刻划精致,翼爪粗犷,尾羽概括,善于运用线的方折和粗细对比来呈现凤凰的形体特征,使整个凤凰造型高度规整又不失灵动之气,摒弃了传统凤凰纹样灌砌繁复的弊端。俯视壮锦上的图案会发现:在对称及其重复出现以后,会产生一种视觉拓展美感和装饰延伸效果。
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是壮锦的滥觞。宋朝时期广西各州县都有壮锦生产,本乡人人能织,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成为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此外,宋朝时期的壮锦也用于军需品的制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壮锦普遍用于制作被面、褥面、背带心、背包、挂包、围裙等。
东海扬尘,渊渟泽汇,不变的是技艺的传承;时节如流,沧海桑田,不老的是匠心的延续。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壮锦已然成为一种视觉符号,是壮族艺术的典型代表和广西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世代壮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
原标题:《来博文物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