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壮美红城千姿百色

#年味百色#田阳敢壮山布洛陀遗址景区·AAA级景区布洛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文化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内涵包括壮语、麽教、稻作文化、壮族干栏、壮族传统服饰、壮族民间祭祀、壮族传统婚俗、壮族民间故事、壮族山歌、壮族铜鼓、壮锦、壮族传统节日等等。凌云县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爱好者交流传唱活动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是壮族女巫举行仪式时所唱的一种巫歌,也称巫论,壮语称“欢经”,主要流行地是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境内的泗城镇。泗城巫歌是以单人独立演唱为主,一般为女声独唱,用壮语坐着演唱。那坡县黑衣壮合唱团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那坡壮族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坡壮族民歌,据说是壮族首领依智高的部队战略转移到那坡定居后流传下来的。产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山区县,属于南壮,地处大石山区,山高林深,村庄稀少,居住分散。交通很不方便,生存环境很不适宜人类居住。壮族是歌海,那坡壮族更是开口成歌,歌汇成河,从人的出生唱到人的过世,升上天堂。在那坡壮族中,唱山歌义以婚嫁迎亲时最为隆重和热闹,哭嫁歌、拦路歌、祝福歌、盘歌、生活歌等。田林瑶族铜鼓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林瑶族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田阳区群狮贺元宵田阳壮族狮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阳壮族狮舞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田州父老为迎接瓦氏夫人抗倭胜利归来,在城府外以舞狮助兴,由此田阳壮族狮舞得以发扬流传。田东县芒果节新闻发布会活动田东瑶族金锣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金锣舞是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布努瑶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浓郁民族特征和独特艺术形式的民间传统舞蹈,起初只限用于酬神、祭祀、驱邪等民俗活动,后来演变为贺新春、庆丰年的主要舞蹈。壮族嘹歌到马来西亚参加合唱比赛获得金奖平果壮族嘹歌·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采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气氛中展开故事情节。有的时候虽然也在描写景物,可却是为了抒隋的需要而演唱出来的,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符合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性格特征。同时,这种抒情还赋予了壮族长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的特殊艺术格调,从而让嘹歌成为了壮族文学上的一个瑰宝。靖西新春壮民俗大巡演台阁靖西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工艺较好的织锦,那时候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但据古籍文献记载,真正能够称为“壮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靖西市绣球迎宾靖西绣球制作技艺——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内中喻示着生育兴旺之意。今天,壮家的绣球巧手们,不断为绣球这一古老艺术品注入新的活力,令其在新时代再次散放出璀璨的光芒。靖西绣球讲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除中间四瓣选材不拘外,其余则要求“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由于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小巧玲珑,色彩鲜艳,被称为“广西绣球之上品”。来源:百色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xixzx.com/jxxjd/158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