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文民国时期广西的县等级划分,哪个县

因为写些广西的历史人文,所以查看到很多广西各地各个时期的文献资料,各地的资料中,介绍民国时期的事情时,会提到一个问题——县等级。

什么叫县等级呢?这就复杂了。

按现在的城市话题,说到城市等级,现在也有个标准,分什么一线,二线,三线,,,十八线,准一线,新一线之类,这种标准比较泛,是综合性的问题,除了北上广这些中心城市,也没有多少人去注意各线城市的具体划分,很多时候并不是正式场合用语,而是口头上的一种调侃式的表达。

说多了,实际上也是一定意义上把各地的“城市”按经济发达程度,影响力等方面,分三六九等。这种城市分级法,也不是新出现的,早在古代就慢慢发展,在历史进程中慢慢定型。

就像民国初期的时候,就有把县分为若干等级的制度,但是,那时候各省县等级划分都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有一二三,甲乙丙丁戊,到民国十九年(年)才正式修正颁布《县组织法》,其中有规定:各县按区域大小,事务简繁,财富多寡分三等,由省府编定上报行政院核准公布。

正是在这个政令之下,此后几年间,全国先后有十四个省按标准呈准公布了各省属县的县等级划分。正是这个背景下,广西对当时全省九十四个县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于民国二十二年编定了一本《广西各县概况》,详尽的记录了当年度的调查结果,重新调整了各县等级,并于二十三年核准公布。

这也是民国时期,最为准确的县等级划分文献,当时广西九十四县依然按五等区分:一等县10个,二等县10个,三等县21个,四等级29个,五等县24个。

当然,时过境迁,当时九十四个县,现在很多都有所改变,有的撤并了,不存在了;有的行政级别改变了。这种县等级划分的历史,现在只能当故事讲讲了。

按当时的标准,各县各方面的表现折算成分数,各项相加,以总分数的高低来编排县的等级,从高到低排列。

当时10个一等县分别为:桂平,邕宁,贵县,全县,苍梧,藤县,平南,博白,桂林,鬰林。这十县排列,重要参考的是那个总分值,十个有七个在桂东南区域连成一片,可以说是当时广西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

都知道,历史中很会经营的地方,一般都有名号,如山西晋商,浙江徽商,后来的广东粤商等等,如在清代,在广西最重要的商业派系,是粤商,他们深入到广西各地进行商业贸易,粤籍商人不说遍布广西,那三四十个县的境内都建有粤东会馆。因为语系相同,桂东南一带就是粤籍商人重要发展中心了,所以桂东南的经济发展在民国时期是最好的。

正是这样的商业繁荣,广西本土的商帮也发展起来了,最出名的就是“鬰商”,也就是现在的玉林,鬰商也自成商业派系,据记载,也曾建有和粤东会馆一样的建筑,叫鬰商会馆。当然,数量不多,才几家,但也是当时广西重要的商业代表之一了。

那问题来了,既然鬰林经济发展这么可圈可点,为什么一等县评比表里却排最后呢?反而桂平得分最高排在第一呢?

很多人的历史认知里,认为桂平不可能是“民国第一县”。不说鬰林,就印象中邕宁,苍梧,桂林等,这些县在那时期曝光度高,经济发展不错,也是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那些县得到“民国第一县”的名号,好像有点理所当然,那才没什么争议的。

桂平凭的是什么呢?查看历史可就有意思了。凭啥?很重要一点,凭的是人口数量!都知道,现在广西人口数量最多的县市区,桂平以多万排第一,这是有历史基础的。民国二十二年统计时,全桂平登记到的就有四十八万人了,比人口数量排第二的藤县还多七万人。

加上桂平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的各方面影响下,发展也没有那么落后,所以最后按标准以考核总分分排第一。如果说以当时的其他经济指标去考核,桂平是排不到第一,但也不会落后到那里,前十,是肯定有位置的。

当然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一样,如果有个标准,那现代广西第一县又是哪里呢?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10个二等县,分别是:凌云,北流,宜山,怀集,横县,武鸣,靖西,柳州,容县,龙州。这二等县的分布细看也很有意思,基本上是自东向西一路过,多是在边边角角。

怀集,横县,北流,容县与广东交界(当时钦北防属广东);龙州,靖西为边境县;凌云当时为广西面积最大的县,与贵州,云南交界;宜山,武鸣,柳州在中间,却也是有着不可言说的时代地位。

如龙州,按各项指标,县面积小,人口少,粮赋少,分数相加总和也才分,这分数正常只能列入到五等县的行列中,但最后却能评为二等县,这就不是这些硬性指标所决定的了,也是时代环境所决定的。

所以各县等级的评测,并不是完全按标准评定出来的总分来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综合考虑的。如在每一等级中,还区分了甲乙这样的区别,如一等甲级县,二等乙级县这类,当然,这讲起来就更复杂了。

21个三等县,分别是:宾阳,都安,贺县,陆川,融县,兴安,上林,恩隆,岑溪,昭平,平乐,灵川,永淳,天保,荔浦,象县,柳城,奉议,东兰,百色,崇善。

29个四等县,分别是:钟山,西隆,三江,灌阳,河池,罗城,武宣,阳朔,西林,来宾,恭城,恩阳,兴业,蒙山,隆山,迁江,隆安,富川,思恩,南丹,龙胜,镇边,忻城,上思,思乐,向都,信都,雷平,扶南。

三四等县,就是发展比较一致的大多数了,各种数据的比较差距都不大,很多县都看着熟悉,却往往少被提起,

24个五等县,分别是:果德,百寿,天河,修仁,凤山,镇结,那马,龙茗,永福,义宁,榴江,思林,万承,宜北,上金,同正,绥渌,中渡,养利,宁明,凭祥,左县,明江。

五等县的话题就多了,因为这些县的县域面积普遍都比较小,所以在年前后,广西新的一轮行政区域大改革中,很多县都被撤并了。

要么相互合并成新县,要么并入其他县,大部分五等县的名字现在都成为历史了,还在使用的,都降级为镇乡级别的名字了,依保留县级名字的,一数也就剩下永福,宁明,凭祥三个了。

正是这些历史变化,也就有产生了很多的人文故事,像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整理的《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系列文章,基本都是翻找这些县的历史故事,目前已介绍二十五个县,阅读链接在文末。

如今,时代在变,各地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些所谓的县等级不再提及,都成为地方的一段历史记忆,很多县都今非昔比,有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比的不再是人口数量,粮赋,面积,而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舒适感,安全感,生活好了,管你评几级,那些虚无的东西,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xixzx.com/jxxfj/15208.html


当前时间: